破壁融合 跨界攻堅——陜西科技大學探索“大輕工”的突圍之路
http://www.wdstygs.cn2025年10月11日 09:02教育裝備網
夜色深沉,陜西科技大學化工樓實驗室燈火通明。王晨教授俯身觀察著實驗器皿中微妙的變化,她與團隊研發的碳量子點驅油劑正迎來產業化曙光。這些以廢棄氨基酸為原料、通過綠色工藝制備出的納米驅油劑,能有效破解低滲油田開采難題,喚醒巖石微縫中“沉睡”的石油資源。
這項成果是陜西科技大學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結晶,更是學校服務國家戰略、構建“大輕工”學科體系的一個生動注腳。
破壁:構建“大輕工”新體系
在傳統認知中,輕工業常被視為“小爐匠”式的技藝,與“國之重器”相去甚遠。但在這所歷經“三創兩遷”的高校,輕工正被賦予新的內涵。
“‘十三五’以來,‘輕工強國’戰略全面深化,2023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提出‘八大輕工’發展理念,為我們指明了轉型升級路線圖。”陜西科技大學校長黃劍鋒說,學校正在探索一條跨界融合的新路。
學校創新構建了“12356”學科體系:以輕工特色為核心,通過數字賦能和藝術賦值雙輪驅動,立足服務國家戰略新使命、學科產業互饋發展新范式、人才培養新標桿3個定位,組建新質輕工、新材料、食品與健康、數智、文化創新五大學科鏈,實現機制、師資、育人、科研、服務和國際影響力6個維度的全面提升。
該校學科辦主任黃峻榕說:“學科建設是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樞紐。打破壁壘、推動交叉,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明晰了戰略藍圖,全校上下開始緊鑼密鼓推進學科鏈建設。校領導擔任“學科鏈長”,各學院聯動制定“施工圖”和“時間表”,還在每個學科鏈創新設立“功能型”黨組織,讓黨建引領貫穿發展全過程。
融合:五鏈協同催生聚變能量
“我們聚焦‘品質輕工、特色輕工’目標,在兩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引領下不斷拓展新方向。”“新質輕工學科鏈”負責人呂斌教授介紹,團隊將高性能電子元器件集成到紙基、皮革等柔性材料上,實現柔性電子器件的創新制造,為可穿戴設備、智能包裝等領域提供突破性解決方案。
服務于“放心輕工、特色輕工”目標的“食品與健康學科鏈”已在三秦大地結出碩果。袁躍錦教授主持的干果類水果全程機械化項目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解決干果種植地形復雜、機械化難度大的行業痛點。這是食品學科與機械學科交叉融合的重大突破。
副校長陸趙情說:“過去各學院‘單打獨斗’,現在‘集團作戰’。我們通過經費與學科鏈建設掛鉤的模式,構筑覆蓋全校的學科鏈生態體系。”
在全新體系推動下,陜西科技大學的多學科融合成效顯著。張美云教授團隊通過輕工、材料、化工等學科交叉,研發出高性能芳綸先進絕緣與結構減重材料,打破國際技術壟斷,已應用于飛機、高鐵等領域。
“就像用紙做‘蜂窩板’,既要輕如羽毛,又要堅如鋼鐵。”團隊成員宋順喜手持樣品介紹。這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近3年獲國家專利167項,成果轉化金額超2億元。
進階:服務社會展現大情懷
在設計與藝術學院畢業展上,一組融合漢唐紋樣的智能包裝設計引人注目。“輕工不僅是技術,更是文化與藝術的融合。”指著漢唐風格陶瓷餐具,“文化創新學科鏈”負責人劉宗明教授說。作為全國首批設計專博點之一,學校以藝術賦值打通產業鏈與創新鏈,引領輕工產品從“功能滿足”向“藝術增值”蛻變。
今年4月,第五屆光學成像與圖像處理國際學術會議在該校召開。“學校正推動輕工行業從‘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躍遷。”光電成像與智能信息處理團隊負責人雷濤說。該團隊在國防、醫療、民生等領域推動圖像處理技術的創新應用。
一批師生把論文寫在三秦大地上。在三原縣蘋果科技小院,研究生們協助當地企業開展蘋果汁質量安全檢測及蘋果渣綜合利用研究。研究生馮玉琪的600余篇田間日志,詳細記錄了技術推廣的點點滴滴。“我們不僅記錄數據,更見證科技如何改變農民生活。”她說。這樣的科技小院已在陜西多地開花結果,累計培訓農戶300余人次,研發新技術3項。
目前,學校有5個學科先后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面向‘十五五’,學校將始終堅持立足輕工行業,聚焦國家戰略、輕工行業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大輕工’學科建設為引領,著力打破學科壁壘,加快構建五鏈融合的大輕工學科集群,推動實現學科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服務社會貢獻度的整體進階。”校長黃劍鋒說。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