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產業一線 培養“新工匠”
http://www.wdstygs.cn2025年10月10日 09:13教育裝備網
面對新產業、新技術對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培養工作要跟上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腳步
近日,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落幕。本屆大賽科技味、產業味十足。大賽緊扣“技能照亮前程”主題,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前沿,尤為注重與新業態、新技術對接,項目設置緊貼科技變革、產業發展、企業實際,注重技能與技術的有機融合。與第二屆相比,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相關的新職業項目增加了15項,鄉村振興賽項首次被納入國賽。特別是國賽項目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數字技術、新能源等新領域賽項占比超50%,充分體現了大賽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定位。
這種技能競賽與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有效推動了以賽促練、以賽育才,既為世界技能大賽遴選優秀選手、為獲獎選手晉升相應職業技能等級,也為技能人才培養建設苗圃。同期舉辦的技能強國論壇、技能展示交流、絕技絕活展演、技能培訓小課堂和青少年體驗區等活動,不僅實現參賽選手的技能提升,也有效推動了參與觀眾在看中學、干中學,以此播撒更多技能火種。
職業技能大賽是推進技能人才工作的具體舉措,是支撐產業發展的工作縮影,背后折射出的是對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深入思考和生動實踐。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隨之加速,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蓬勃發展,催生了大量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場景,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空前強烈。以數字經濟為例,數據顯示,我國數字人才缺口達2500萬至3000萬,特別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相關領域,人才需求量激增,產業、技術的人才支撐力仍然不足。不僅是量上的需求,對技能人才質上的要求也進一步提升。新產業、新技術帶來大量的研發探索領域和制造生產的拓展領域,要求技能人才能夠也必須成為驅動業務創新、提升效率和解決復雜問題的復合型、創新型“新工匠”。
面對新產業、新技術對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培養工作要跟上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腳步,把“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放在一條持續交互的螺旋軌道上,通過加強課程互建、師資互聘、情景互動等,確保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產業、技術的發展需求保持動態一致。
課程建設上,要打破專業課程設置的學科慣性,積極構建產教融合型課程體系。面向產業一線,以產業發展需求為標準,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學校與企業共同打造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探索“產業—專業—課程”傳導鏈的動態響應機制。同時,還要根據產業發展不同階段的技術進步和要求,及時優化專業課程和實訓項目,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和企業新技術對人才要求的匹配度和適應性,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零時差”對接。
師資建設上,要通過師資互聘強化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互動。通過聘請“產業教授”將行業前沿技術、實戰經驗和最新案例帶入教學實踐。面向產業一線培養“新工匠”的前提是立足產業一線培養“新教師”。因此,要鼓勵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實踐鍛煉,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產業適應能力。要不斷提高企業在師資培訓中的參與度,如將教師赴企業實踐的時長納入考核體系,新入職無企業實踐鍛煉的教師應先安排集中赴企業實踐后方可上崗。
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要通過創建校企協同項目平臺等,實現校企資源與技術的互嵌共享、人才培養和技術場景的深度融合。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把教學活動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學習內容到企業真實生產需求之間的無縫銜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直接使用共享設備,參與企業實際技術項目,開展前沿技術的演練和掌握前沿設備的操作,在真實的復雜情境中理解技能的應用邊界、社會影響及跨技能領域的關聯,而非孤立掌握技術技能。
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趨勢的同頻共振,是破解人才供需錯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職業院校要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技能人才培養跟上新產業、新技術發展腳步,在產業發展一線培養更多“新工匠”,為我國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筑牢人才根基,讓“技能照亮前程”的價值充分釋放,助力制造強國、技能強國建設邁向新高度。
(作者系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